昨天,我到本地一所寄宿制初中学校参与一场关于预防校园霸凌的授课活动。
校园感受
刚走进校园,耳朵里就传来大喇叭声音,一个带着些许怒意的中年男声,在逐个班级点名通知相关同学立马到操场报道。
接着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划一的学生队伍和严肃认真的教师面孔。
学生们在操场上进行着半军事化管理的集合,步伐整齐,口号响亮,然后在老师带领下排队进入会场。
在进入会场后,由于从门外新进来的学生不知道应该坐到哪一排座位。
一位女老师几乎以歇斯底里的声音在全程怒吼着让排队入场的学生依次往后座下去。过程中还夹杂着些许普粤混用的粗话。
我坐在第一排门口座位上,看着一个个鱼贯而入的身影,特别是那一张张青春懵懂中带着一丝桀骜不驯的面庞,感觉十分陌生。
这一幕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的初中时代,我印象中整个初中年代都是相对温和的,老师们更多是以引导和关爱为主,而不是如今这般严苛的管理模式。
即便是我记忆中最不愿回想的一个场景:一位数学老师因为在对我家访的过程中产生不愉快的经历而在课堂上对此进行公开批评。
但其实那场批评,只有他和我两个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因为他并没有公开点出我的名字。
这次的主题是关于预防校园霸凌,直接的目的是加强青少年成长保护,预防青少年犯罪。
在此次活动开始前,我曾找相关部门协助确定授课对象,对方不假思索立即给出答案,就去这所学校。
原因也不言自明,该校是本地在该方面问题较为突出的学校。近年来多次发生一些负面问题。
问题成因
在活动过程中,我大概感受到这类学校之所以问题较为突出的几个原因。
-
普职分离大背景下,普通初中学校被冷落。在各地普遍性不到50%的高中升学率情况下,对于那些处于非城市核心区域、不具有传统教育优势的学校而言,高中升学率很可能在10%甚至5%以下,绝大多数都只能读职高和技工学校。这种情况下,不仅学校教师没有太多动力,学生家长也不自觉放低了对子女的期许。使得大量进入青春期的小孩隐约能感觉到自己即将被社会冷落,进而寻求群体性的叛逆。
-
城乡结合部的位置,让学生构成极为特殊。对于城市核心区域的学校,由于大部分都是中产家庭子女,家长有更多时间陪伴和接送,心理生理问题相对较少。类似的,对于纯农村环境中学,由于熟人社会传统惯性,多数学生在思想上也更加单纯,人员构成也相对单一,问题比例还在可控范围,头号问题是留守儿童的不确定性。但是在巨型城市边缘的城乡结合部的学校,这里学生的家庭构成就极为复杂了。在本地而言,不仅有着不少本地未赶上征地拆迁机会的怨气家庭,而且也有不少外出务工家庭;外来人口更是理不清的关系,多数都是每月只能集中休息4天的外来务工家庭,以及因经济和其他原因无法送子女进入城市核心区域就读转而寻求在城市周边入学的家庭。在这种复杂的人员背景构成下,各类问题处理难度也是很大。
特别是,在这场课堂上,我还看到一个更加特殊的现象,即男学生人数占比极高,虽然也知道这是校方可能有意无意安排导致,但课后还是与教师沟通一番,发现目前该校实际在校男女比例本身就是极为悬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外来务工家庭很多时候只能倾尽全力带一名小孩到身边来读书,而这往往都是男孩。一方面他们对城市化抱有极大的信心和希望,认为城市教育质量会远远高过老家农村学校,希望能以自己有限的收入将子女带到城市提前适应城市化生活并实现阶层晋升。另一方面有可能也是对城市化的恐惧,害怕自己没有能力保护到子女,觉得如果将女儿带到外地来读书,可能会让她们受到欺负。
-
互联网带来观念冲击,让学生无所适从。在授课中,很多学生对当前各种网络热点事件都有一定认知,大多数都反映接触过互联网上暴力、色情及各种擦边信息,有的还很频繁。一些小群体中学生QQ群里发的消息不堪入目,而家长都毫无知觉。很多学生没有正确的生命观念,对在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上看到跳楼、自杀、校园霸凌、暴力、血腥等画面熟视无睹,觉得都是稀松平常的事。心理认知和价值观念都与我在20多年前读书年代完全不同了。
解决办法
讲实话,对现在这种问题,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是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
只是希望能让更多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严重性,让更多身处其中的未成年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尽可能促进家长与教师、学校关系的和谐,缓和对立情绪,尽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并给他们足够的耐心去改进。
而不是指指点点制造尖锐对立矛盾,成年人之间的矛盾是明显会激化未成年人矛盾的。
例如,我在这所学校所看到老师们面对难管的学生,通常只能板着脸以非常严苛甚至有点严苛过度的表情和言语去对待他们。
说白了就是教师也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多时候只能通过大喊大叫来应付。
回想起我坐在第一排在看到老师们喝令学生就坐的那几分钟时间里,感觉到整个会场的空气都是压抑的,很难想象孩子们每天需要应对多少次这种喝令。
或许需要喝令的只是少数个别学生,但体现在校园里边,就是所有学生都不得不天天面对着凶巴巴的成年人。
初中是人生中可塑性最强的阶段,是个人行为能力的分水岭,是人生道路的分水岭,也是当前受教育能力的分水岭。
无论如何,希望情况能够越来越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