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能在网络上看到对于中国历史上同一事件出现形态迥异甚至完全相反的各种解读,有时候会感觉很困惑,甚至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无力感,觉得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被彻底颠覆。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还是有必要先解释几个常用名词。
史观(历史观)
学术上以人们对历史的总体看法和理解方法之不同,作出了不同历史观划分。常见包括以下几类: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认为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史观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文化等)的决定作用,认为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唯心史观:唯心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主要由人的思想、理念和精神力量所决定。唯心史观强调精神、意识和观念在历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认为历史是理念的实现过程。
社会史观:社会史观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认为历史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社会史观强调社会结构、文化、日常生活和社会运动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注重社会底层和边缘群体的历史。
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历史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冲突和融合的过程。文明史观关注文明的兴衰、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认为文明的冲突和合作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后现代史观:后现代史观质疑传统历史叙述的客观性和权威性,认为历史是多元和相对的。后现代史观强调历史叙述的主观性和多样性,反对单一的历史解释,注重边缘化群体和非主流历史的研究。
其他还有英雄史观、进步史观、循环史观、生态史观等等,但总体来说,当前在中国严肃的历史研究领域都以上边五种为主。
但是,在网络上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对于中国历史领域的网络话题而言,由于 1840 年之后的屈辱历史,导致衍生出三个非常重要的史观派系,并在当前网络上极度活跃。
A.皇汉史观
皇汉史观是一种强调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民族)优越性和历史连续性的历史观。这种史观通常具有民族主义色彩,强调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和汉民族在历史中的核心地位。以这种史观往往带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优越感,反对外来文化和外族统治对中国的影响。
民族优越感:强调汉民族在中国历史中的核心地位和对中华文明的主要贡献,认为汉民族的文化、科技和制度具有优越性。
文化连续性:强调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和文化传承,认为中国历史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汉民族文化是这一过程的主线。
反对外来影响:对外来文化和外族统治持批判态度,强调维护和复兴传统中华文化,反对外来文化对中国的侵蚀。
历史英雄主义:崇尚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和事件,特别是那些捍卫和弘扬汉民族文化的英雄和事迹。
民族自豪感:强调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经典名言
-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夷狄者,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 中国者,天下之中国也。
- 汉族者,中国之本也。
B.统治史观
统治史观是一种历史观念,认为只要某个政权成功地统治了中国,并且能够维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那么这个政权就可以被视为“自己人”,即被认可为正统。这种历史观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面对外族入侵和统治的情况下。统治史观的特点如下:
现实主义与实用主义:统治史观强调现实的政治权力和统治的有效性,而不是民族或文化的纯粹性。只要一个政权能够有效地治理中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这个政权就可以被视为合法和正统。
包容性与多元性:统治史观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能够接受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统治者。历史上,元朝和清朝都是由外族(蒙古族和满族)建立的朝代,但在统治史观的视角下,这些朝代被视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因为它们实现了对中国的有效统治。
强调国家统一与稳定:统治史观高度重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认为这是衡量一个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标准。无论统治者的民族背景如何,只要能够维持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就可以被视为正统。
历史的连续性:统治史观强调历史的连续性,认为中国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延续和发展的过程。不同的朝代和统治者都是这个历史过程的一部分,即使他们的民族背景不同,也不应被视为割裂和中断。
对外族统治的接受:在统治史观的框架内,外族统治者只要能够有效治理中国,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和融入中华文化,就可以被视为正统。比如,元朝的蒙古统治者和清朝的满族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中华文化,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典名言
- “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朝代是完全由汉人建立的,但每一个朝代都被认为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 “中国历史的特点是大一统,不论是汉人还是外族,只要能统一中国,维持秩序,就能被接受为正统。”
- “中国之治乱,虽有夷狄之变,然其纲常大义,未尝废也。”
-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非汉人之中国。”
- “五族共和。”
可以看到,在上边两个派系中,其实有些话都是同一个人说的。比如“驱除鞑虏”与“五族共和”都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口号,但革命进程中灵活变化,出现截然不同的观点。
C. 阶级史观
阶级史观有时也被称为阶级斗争史观,属于唯物史观的一个流派。
阶级史观的特点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定的阶级结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
阶级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进步是通过人民群众的斗争和反抗实现的。农民起义、工人运动等被视为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压迫人民、反对农民起义的都是被斗争的对象。
阶级史观对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持批判态度,认为这些社会形态是压迫和剥削的产物,只有通过革命和斗争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解放。
三种网络史观概要
纵观当前网络上对于中国历史的讨论,基本都以这上述这三派人为主。可以简要概括如下:
皇汉史观派:历史叙事以汉族为主,周边皆蛮夷。把五胡、蒙元、满清皆当成外敌。习惯讲崖山之后无中国,南明之后无华夏。反元反清入魔,动则将蒙元统治、扬嘉之乱、陕甘回乱等事与南京大屠杀视作等同。一边想着万国来朝,一边觉得来的都是洋垃圾。
统治史观派:历史叙事以皇家正统为主,认为谁掌权谁牛逼,谁赢了帮谁。管你是哪个民族,管你在过程中干了什么恶,只要最后掌权了,那必须大洗特洗。成王败寇深入人心,其他都是渣。对于这些人来说,也就是幸好日本没赢,不然还不知道会出现啥局面。
阶级史观派:历史叙事以阶级斗争为主,斗天斗地,五四以前皆黑暗。讲长城,那就是无数劳苦大众的尸山血海的阶级仇恨;讲《史记》那就是宦官摄于阶级压迫被逼着美化统治;讲匈奴,那是物质决定意识没吃的只能南下;讲朝鲜外蒙,那是民族觉醒民族解放。数来数去也只有陈胜吴广、黄巢、洪秀全这些才是人民英雄,日常争得最多的就是李秀成到底忠不忠。
试举一例:评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是中国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平定太平天国、收复新疆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按照各种历史观点,很容易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忠君爱国(统治史观为主)清末
贺熙龄:左子季高,少从余游,观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察其进退言论,则循循然有规矩,而不敢有所放轶也。余已心异之。
张亮基:全恃季翁为我部署,此君天下才也,办土匪,歼粤匪,以战则克,以守则固,进贤进能激励兵将,以残破之两湖而渐有生气。仆何能为,皆季翁之力。
郭嵩焘:左宗棠才尽大,无不了之事,人品尤端正,所以人皆服他。
潘祖荫: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
曾国藩: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彭玉麟:忠君爱国,直做到全始全终。
汉奸奴隶(皇汉史观为主)辛亥前后
孙中山:因有汉奸以作虎伥,残同胞而媚异种。始有吴三桂、洪承畴以作俑,继有曾国藩、左宗棠以为厉。今又有所谓倡维新、谈立宪之汉奸以推波助澜,专尊满人以抑汉族,假公济私,骗财肥己。《致公堂重订新章要义》
章太炎:吾观洪氏之举义师,起而与为敌者,曾、李则柔煦小人,左宗棠喜功名乐战事徒欲为人策使顾勿问其韪非枉真,斯固无足论者。《革命军·序言》
邹容:曾左李者,中国人为奴隶之代表也。《革命军》
朱淇:曾胡左李,以本族之彦,倒行逆施,遂使虏危而复安,久留不去,此实孝孙之已醉,非逆胡之可长也。《奉天讨满檄文》
龚春台:曾国藩、胡林翼等不明大义、罔识种界,认盗为父,胡贼作君,自戕同种。《中华民国军起义檄文》
章士钊:曾左胡彭之徒,大奋其奴隶之力,丧吾民族之资格殆尽。
陶成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些混账王八羔子猪狗不吃的东西,练着汉兵,反帮鞑丁子,杀我汉人。
民族英雄(唯物史观为主)抗战至建国初期
缪凤林:唐太宗以后,对于国家领土贡献最大的人物,当首推左宗棠,实非过誉。
王震:左宗棠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情况下,立排投降派的非议,毅然率部西征,收复新疆,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左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人发扬的。左宗棠西征是有功的,否则,祖国西北大好河山很难设想。左公带兵出关,消灭阿古柏、白彦虎,收复失地,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这是抗御外侮,是值得赞扬的。
毛泽东:没有左宗棠,新疆之事难说。晚清最后一块硬骨头,抬棺出征,收复新疆。一代名将,民族英雄!这也是晚清对外战争唯一胜利的一次。
军阀汉奸(阶级史观为主)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郭沫若:左宗棠是清朝晚期极端反动的屠夫,他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表现出了无比的残忍和反动。
范文澜:左宗棠与外国势力勾结,热心地替法国侵略者辩护,是清朝晚期的卖国贼。
吕振羽:左宗棠作为清朝的重要官僚,他的镇压农民起义的行为,充分显示了其极端反动的本质。
吴晗:左宗棠在镇压农民起义和处理新疆问题上,表现出了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和反动,与外国势力勾结,维护封建统治。
民族英雄、近代化先驱、爱国名将 改革开放后
人民日报:左宗棠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中国人民反对侵略,保卫祖国的丰碑上理应镌刻上左宗棠的名字。
湖南文史研究馆:左宗棠有功有过,功远大于过。他是一位在近代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史上作出过重大贡献,并在总体上顺应近代化历史潮流发展的人物。从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需要出发,从中国近代民族解放运动和经济社会近代化的任务出发,对左宗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应该予以高度的肯定。
人民政协报:左宗棠,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者,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湖湘文化的践行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如何对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研究中一个大问题,尤其是对待像左宗棠这样一个在复杂变局中产生过多方面影响的历史人物,更是如此。
必须坚持正确立场和正确方向。就是说要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中华民族的立场,站在历史进步的方向上;而不应该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站在个别利益集团的立场,站在完全个人的立场上。具体地分析历史人物是否有利于人民利益还是阻碍了人民利益,是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还是阻碍了中华民族复兴,是有利于近代中国进步还是阻碍了历史进步。
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看待历史人物。分析历史人物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维护了腐朽落后的社会制度还是颠覆了腐朽制度;是推动人民群众的革命还是镇压了人民的革命。
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阶级分析、经济分析的方法;要根据事实本身一分为二地看待、分析历史人物,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历史背景中来分析,不能超越历史来苛求历史人物,也不能拔高历史人物,不能把历史人物抽象化、绝对化、神圣化。
要有时代高度和现实关注。要站在当今时代的高度来分析特定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不是为了历史,也不是为了个人,而是要服务于现实,从历史人物身上发掘那些对现代社会发展有益的元素,避免历史人物身上的不利因素在当代重演。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史上产生过很大影响的人物,为国家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左宗棠的历史评价要突出强调几个方面:
他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贡献,特别是他在洋务运动中对历史变局的认识,在开办船政局、船政学堂,办理近代海军、近代教育、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贡献。
他在打击外敌入侵、收复新疆,提议设立新疆省、台湾省等方面,捍卫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完整上的贡献。
他在地方治理特别是在治理陕甘和新疆中的贡献,他在改善生产条件、发展民生方面、社会治理方面的举措,有利于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
他在国家安全方面,提出的海防和塞防并重的战略,是符合长远发展的综合性的国家安全对策。
他身上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立自强精神追求,他在面临外敌入侵的情况下,能够站在民族的立场上,强调民族自强,致力于通过发展自己的力量来抵抗外敌,在学习西方的目的上是追求自身力量壮大。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对于左宗棠的历史评价不应该过于强调他所谓“中兴大臣”的地位,这是他无法跳出历史局限性的体现。这种历史局限性不属于他个人,因为毕竟他是历史中的人。不需要刻意回避历史事实而美化左宗棠,也不必要用个人道德来为他辩护或掩饰,尊重历史是对历史人物最好的把握。